2008年3月12日,一條機構改革細則從兩會傳出:原信息產業部將裁撤,將被并入新組建的工業和信息化部。
這意味著,成立十年后,肩負電信行業獨立監管重任使命的信產部將終結。信產部一朝變臉,三網融合電信重組將何去何從?新組建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給中國IT產業帶來怎樣的沖擊?未來電信行業監管駛向何方?
信產部職能轉變
3月12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北京西長安街的信產部辦公樓。記者被告知拒絕入內,從外面看去,信產部辦公樓看上去一切如常。
隨后,記者聯系上信產部科學技術司和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負責人,希望了解信產部原有的部門職能是否作了相應改變。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的一位負責人表示人大會議還沒有結束,具體的機構改革如何操作還不清楚,目前為止工作上沒有變化。
信產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培芳談到了自己的想法。他對記者說:“機構改革關鍵是職能方面的改變,新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應該會在工業信息化方面加強工作,我們也會在工業信息化上加大研究力度,過去也有這方面的工作,也一直在做。具體的進程目前還沒有得到通知,應該有一個過程。”“你們現在的名片將有什么變化?””還不清楚。”楊培芳回答說。
據記者了解,信產部成立于1998年3月,在原郵電部、電子部的基礎上組建,由吳基傳出任首任部長。次年2月,在信產部推動下,國務院就將中國電信分拆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及中國衛通,分別經營移動通信、固定電話和衛星業務,成為中國電信市場化進程中的關鍵轉折點。此后10年來,信產部的信息網絡化推廣、政府上網工程、村村通、電信資費調整等舉措相繼出臺,在多輪電信市場改革后,中國通信產業的社會普遍服務和市場化轉型已基本完成。
現在,隨著通信市場的調整和國家機構的調整,信產部的職能再度轉變。據悉,新成立的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職責將是,擬訂并組織實施工業行業規劃、產業政策和標準,監測工業行業日常運行,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管理通信業,指導推進信息化建設,協調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等。
由此,信產部現有職能將整體并入工業和信息化部,信產部目前管理通信業的職能也將并入新組建的工業和信息化部。
電信行業輕裝上陣
信產部10年中,推動了電信產業跨越式的發展。信產部已然謝幕,未來電信行業將何去何從?
盡管最近爆出的電信“重組方案”似乎已經板上釘釘,但回顧幾年來,電信重組傳言幾經周折,卻一直是只聞樓梯聲,不見人下來。原因何在?很大一個制約因素是,電信重組除了信產部拍板外,還必須看發改委的眼色。
目前來看,發改委在管理工業和政策制定上的職能,轉移到新成立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后,發改委將徹底從電信重組的決策位置上走下來,集中精神與財政部、央行搞好宏觀政策的調控。

工業和信息化部構成圖
從這個角度來看,信產部變臉后,避免了部委職能交叉帶來的政出多門、多頭管理、推諉扯皮等不良反應,大大提升電信重組的決策效率。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顧平安表示,新管理機構成立后,政策統一,利益捆綁,體制障礙將會減少。總體上看會加快電信業重組步伐。
與電信重組同樣效果的可能是3G牌照的發放,過去發改委也參與其中,以后可能就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拿主意了。
不過,最受外界關注的“資費調控”權限仍然難以統一協調。無論是單向收費還是漫游費的調整,基本上都是信產部提意見,發改委最終拍板出臺。所以公眾一直呼聲最高的資費問題或許還須經兩個部委的協商解決。
最遺憾的是,在新調整結構中,未能考慮到信產部與國家廣電總局之間網絡管理職能的沖突,也就是說業界盼望的“三網融合”,仍然要等待對廣電總局和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的重組方案出臺后才能解決。
IT行業從中受益
實際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背后,是中國工業經濟快速提升過程中須加強信息化建設的要求。這意味著,整個IT行業也會在這次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成立中受益。
3月12日,記者與一些IT廠商進行了溝通,了解他們對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一些期待。方正科技集團公關部總監劉仁剛的談話中透著喜悅:“信產部并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對民族企業來說當然是一個利好消息。因為工業信息化的深入有利于IT廠商的發展創新。”
一旦工業和信息化部職能正式啟動,那么哪些IT企業會有機會呢?
首先將是聯想等傳統IT品牌廠商。在信產部百強名單中,聯想位居榜首。作為中國最大IT廠商,聯想肩負著中國工業信息化建設的排頭兵的責任。此外,長期以來,有關機構都給予了聯想政策扶持。可以預見,聯想在中國的商機不僅僅是消費領域,還會有商務領域,比如有關部門安排國有大型企業采購聯想電腦,甚至可能大規模走進政府部門。
再比如金山等軟件廠商。盡管金山等軟件廠商實力不能與微軟相提并論,但金山作為中國軟件企業,金山WPS Office也是國家863項目重點課題。早在2005年,在信產部的推動下,金山就和青海、西藏等省市簽約了價值數百萬元的正版軟件合作協議。
但這并不是說中國IT信息化建設就閉門造車,拒絕給予英特爾、微軟機會。22年來,英特爾和中國IT產業快速成長并與中國IT業水乳交融。從產品推出到技術嵌入,從平臺合作到產業鏈聯手。從這個角度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出現,對外資企業也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