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視頻節目在互聯網上迅速傳播,普通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寬帶,運用P2P(對等聯網)等技術,方便地下載觀賞最新的電影電視節目。網絡視頻資源雖然成本低廉、下載方便,卻涉及到正版節目的版權問題。有人認為,如果能夠以低價下載一部正版影視作品,也許人們就不會去購買盜版產品了。
低價下載能有效抑制盜版行為么?
計算機和寬帶網絡的迅速普及,正在給版權人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一旦有人將盜版音樂或電影上傳到網站或放置在P2P軟件劃定的“共享區”中,在短時間內,成千上萬名用戶就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或P2P軟件確定其位置并進行下載。由于數字化盜版與原件相比基本不會失真,用戶在看過盜版之后,就很少會再去購買正版了,從而對版權人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損害。例如,目前網絡中可供P2P軟件用戶們下載的MP3歌曲,已經達到了幾十億首。這使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正版唱片銷量下降了10%至50%,甚至導致一些國家的唱片公司平均裁員10%。網絡盜版危害之嚴重,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權人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未經許可通過網絡傳播享有版權的作品是侵權行為。但是,普通消費者通過P2P軟件在網絡上“分享”他人作品的現象十分普遍。要一一追究這些個人消費者的侵權責任,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以提供低價下載手段解決網絡盜版問題的方案,開始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實際上,低價下載的商業模式在發達國家早已出現。美國蘋果公司通過其iTune系統供用戶以每首歌曲0.99美元的價格下載正版音樂。該服務推出第一年就創下了7000萬首歌的驚人業績,使蘋果公司和與之簽約的唱片公司都獲得了豐厚的利潤。iTune模式也因此成為眾人爭相效仿的樣板。已有國內網站聲稱,即將推出以每首歌0.99元的價格提供正版音樂的下載服務。
但是,低價下載模式是否能夠獲得成功,以及能否真正起到抑制網絡盜版的作用,還取決于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復雜因素。而中國目前的條件可能還并非十分成熟。
首先,低價下載服務要能夠真正吸引消費者,不僅要制定合理的定價,更重要的是能夠提供豐富的作品。由于電影、唱片等前期制作成本十分高昂,如果唱片公司、電影公司等版權人以過低的價格提供其產品的下載,則可能影響其通過傳統發行手段收回成本并獲得利潤。因此,很難指望版權人,特別是海外版權人,同意其最新作品成為低價下載的對象。如果消費者能夠低價下載的只是已經過時的老電影或音樂,恐怕抑制其網絡盜版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其次,iTune模式在美國的成功與美國良好的版權法律環境是分不開的。美國《版權法》對版權侵權和法律責任均有嚴格規定,即使出于個人欣賞目的而大量下載盜版也同樣構成侵權。代表美國唱片公司的“美國唱片產業協會”,不但不斷對提供盜版音樂及相關P2P服務的網站提起訴訟,甚至還追究傳播與下載盜版音樂的個人消費者的法律責任。而我國目前基本上不存在追究個人用戶非商業性使用盜版作品法律責任的機制,對盜版網站的打擊力度與美國也尚有不小差距。因此,iTune模式究竟是能夠在中國被成功“克隆”,還是會淪為“淮北之枳”,仍然有待觀察。
最后,低價下載畢竟不是免費下載,而且服務商一般都會在作品中加入技術手段對作品的使用加以限制,如,無法進行再次拷貝、只允許下載者保留24小時或限定欣賞次數。如果消費者,特別是大量青少年仍然能夠通過P2P軟件或搜索引擎免費下載到更多、更新且沒有任何使用限制的盜版電影和音樂,那么,低價下載的吸引力就要大打折扣。例如,國內許多正版殺毒軟件的價格目前都只有百元上下,應當能夠為多數工薪階層家庭所承受。但是,網上的免費盜版殺毒軟件仍然屢禁不絕,甚至大受歡迎。不可否認的是,在網絡上“免費午餐”的觀念仍然是“深入人心”的。
抑制網上盜版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既需要教育宣傳,又需要嚴格、完善的執法機制和靈活、成熟的商業模式。低價下載正版節目是促使消費者棄用盜版的重要因素,但絕不是唯一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