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神州數碼(HK:0861)寄予厚望的IT服務,如今卻讓公司高管們有些左右為難。
6月14日,一位神州數碼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因為IT服務業務中的金融業務出現了幾千萬港元的虧損,公司2006財年報表的發布日期將推遲到7月份。按照香港聯交所的規定,神州數碼2006財年(2006年4月1日-2007年3月31日)報告提交的最后期限是6月30日。如此,神州數碼去年的財報“難產”風波或將重演。
6月14日晚,記者致電神州數碼CFO賀軍。賀未就金融業務巨虧一事正面回應,只就財報可能延期的問題表示:“這沒什么奇怪,過去幾年神州數碼年度財報都在7月份發布的。”
金融業務低迷
IT服務是神州數碼2001年從聯想集團分拆之后的三駕馬車之一,另外兩項業務分別是分銷和系統集成。
事實上,在分拆之初,神州數碼總裁郭為對轉型IT服務十分看重,并在多個公開場合表“IT服務是神州數碼的未來”的決心。為此,神州數碼專門成立了IT服務集團(ITS),并圈定四大領域:金融業務,由神州數碼國鋒控股有限公司負責;稅務,由政府一部、二部、三部負責;電信,由神州數碼思特奇公司負責;ERP,由神州數碼管理系統有限公司負責。
據上述神州數碼內部人士透露,神州數碼2006財年營收合計約為260億港元,其中分銷與系統集成業務約230億港元,IT服務僅占約30億港元。因受金融業務虧損影響,ITS的整體盈利亦受到影響。在總共約2億港元的凈利潤中,主要貢獻來自分銷業務和系統集成業務。賀軍對上述財務數據不置可否,但并未否認金融業務虧損一事。
2005年7月,神州數碼與新加坡SA公司共同投資成立神州數碼國鋒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神州數碼SA”),注冊資金為677萬美元,神州數碼與SA分別占55.3%和44.7%的股份。
當年,神州數碼SA成立全資子公司西安神州數碼融信軟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信”),此公司成為神州數碼金融業務的運作主體。其業務主要分兩塊,一塊是產品研發,一塊是為銀行客戶提供運維服務。
事實上,神州數碼金融業務的虧損早有先兆。今年2月,神州數碼發布的2006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神州數碼SA成立一年半以來,業務發展規模和盈利能力均未達到預期,出于謹慎原則的考慮,將合資雙方投入的無形資產減值后計提對應投資虧損。
接近ITS的神州數碼內部人士解釋,神州數碼SA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前期投入過高。
據記者了解,融信在西安軟件園內的員工已經超過1000人。據融信內部員工稱,融信擁有全球最領先的金融服務設備。在融信的前期投資中,股東方主要就是進行設備投資。
除此之外,神州數碼SA虧損還與行業競爭激烈有關。據了解,神州數碼SA的業務包括:為銀行客戶提供金融行業應用軟件、管理系統軟件,其中包括銀行核心業務系統以及為銀行客戶提供運維服務。
在大型銀行的上述領域,神州數碼面臨著IBM、惠普等跨國廠商,而在城市商業銀行等中小銀行市場,神州數碼面臨來自用友、金蝶等本土管理軟件廠商的競爭。
IT服務“三低”隱痛
除了在金融業務上的巨大投入,神州數碼在向IT服務轉型的過程中,還在電信、稅務、ERP等其他領域也做了大量的投入。
2001年,神州數碼與臺灣鼎新電腦合資成立神州數碼管理系統有限公司(DCMS),專攻ERP市場。神州數碼持股約30%,臺灣鼎新持股70%,郭為出任新公司董事長。
2005年,神州數碼耗資5400萬元收購北京思特奇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71.04%股權,之后,再注資增持股份至81.18%。此公司專攻電信領域,由思特奇小股東吳飛舟出任總經理。
目前,上述兩公司業務相對穩定。思特奇擁有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客戶,據稱今年其簽約營收增長將超過30%。而DCMS2006年簽下的客戶包括蘇寧電器、瀘州老窖、報喜鳥等企業。DCMS副總經理孫建東透露,2006年簽約收入增長同比2005年增長40%,達到3.08億元,是同行業企業平均增速的3至4倍。
而稅務業務讓神州數碼的IT服務轉型陷入另外一種困境:盡管不斷簽下新客戶,但利潤卻不見增長。一位知情人士分析:稅務系統的知識產權屬于稅務部門,神州數碼做成的系統不能當產品買,不能復制,新客戶必須重新開發,導致產品開發成本高。
事實上,確定轉型IT服務的戰略6年來,神州數碼一路擴張,成立的公司包括與Emerging、Kaloke合資的金融咨詢公司,與日本GE、TIS合資的軟件外包公司,并購的公司則包括廣州新龍科技、國信北方網絡、北京思特奇等公司。
神州數碼試圖通過合資與并購在IT服務市場快速圈地,但令它備感困難的是:在這些領域,神州數碼都有比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
自分拆六年以來,神州數碼業績從2001年的105億港元增長到2005年的199億港元,其中主要營收來自分銷與系統集成。在神州數碼集團的三大業務中,IT服務所占營收比例最低,增長速度最慢,利潤率則更低!叭汀眴栴}成為神州數碼的隱痛。
神州數碼2006財年第三季度(2006年4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財報顯示:分銷業務的營收約110億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8.32%;系統業務營收約60億港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1.16%;IT服務營收約為24億港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51%。
但IT服務的利潤貢獻最低:分銷貢獻利潤約2.15億元,系統業務利潤1.5億元,IT服務則虧損約4100萬元。
IBM還是英邁
剝離分銷業務還是剝離IT服務?在對未來的業務戰略上,神州數碼內部本來已有爭議。
2005年,坊間有消息稱,堅持IT服務的郭為將把分銷業務拆出神州數碼。隨后,郭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予了否認。而在目前IT服務不景氣的情況下,坊間又傳言,神州數碼即將IT服務分拆。
此前,郭為在分銷與IT服務之間曾做過三次選擇。
第一次是2000年,麥肯錫給神州數碼提供了三條道路:一是通過電子商務改造分銷體系,成為供應鏈管理型企業,榜樣是英邁國際和香港利豐;二是由渠道分銷前移,成為合同制造企業,范例是偉創力;三是供應鏈管理、軟件集成和網絡基礎設備三箭齊發,最后整合到IT服務的大旗下。郭為當時選擇了第三條道路。
在其后的兩年,神州數碼除了分銷業務,其余業務均增長乏力。2004年,郭為再次調整公司戰略,將戰略調整為“三級火箭”:分銷、系統、IT服務分別作為短中長期業務重點,短期為長期打基礎。隨后,神州數碼通過合資與收購在IT服務領域跑馬圈地。
至2006年,神州數碼認為IT服務已經打下一定的基礎,做出了第三次選擇,實施四大虛擬子公司戰略:將公司四大事業部進行整合,調整為四大方向:海量分銷、增值分銷、IT服務和自有品牌服務,并相應更名為神州數碼科技發展公司、神州數碼系統設備公司、神州數碼IT服務集團、神州數碼產品集團四個虛擬子公司。
四大子公司運行一年,在IT服務盈利乏力的情況下,郭為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這一次,他將如何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