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沒直轄前,023和026是一個空缺的區號,重慶直轄后才有了023。首先有個常識,在026、0731等區號前面的0并非區號的一部分,那是中國大陸地區國內長途電話接入碼字冠,0以后才是區號,也就是說,長沙的長途區號應該是731而不是0731。在中國大陸由于0是唯一的國內長途接入碼,所以經常和后面的區號并列,并以形成習慣,連電信部門都如此公布,倒也無所謂了,但在境外打電話回境內城市時,一定要記得在當地國際長途電話接入碼+中國國家號86之后,城市區號要去掉0。(以下談論區號皆不計入此字冠)
我國的區號確定于文革后,當時還沒有程控電話交換機,而國內長途網采用的也是"多級匯接制"。分級原則是全國設一個主國際接口局,全國結合長話流量和行政區劃分為幾個大區,每個大區設一個匯接中心,即一級交換中心;每個大區分為幾個省區,每個省區設一個中心,即二級交換中心;每個省區分為幾個地區,在地區中心城市設中心,即三級交換中心,然后每個地區下面的縣各設縣中心,設四級交換中心;五級交換中心即為本地交換端局,一般為市話端局。通俗地講,假如在湖南邵陽市某縣里打長途電話去北京,信號要從該縣匯接到邵陽中心局,再匯接到省會長沙中心局,再到華中大區中心武漢中心局,才能傳輸到北京。
基于這樣的"多級匯接制",在國內電話長途區號的編制上也體現了"多級"的原則,并且在號碼編排上體現一定對應關系。第一級是國家總匯接中心、主國際接口局所在地,即首都北京,使用一位區號,就是1;第二級為直轄市和大區中心使用兩位區號,當時三大直轄市,除北京已使用1以外,上海、天津各使用21、22區號。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大區中心城市沈陽、南京、武漢、成都、西安使用24、25、27、28、29區號。華北區因為北京兼任大區交換中心,原屬于華北區大區中心的23區號空缺。又由于中南地區長話流量過大,因此設置華南大區交換中心,也就是廣州,使用20的區號。26是為臺灣預留的大區交換中心區號,也可以理解為為臺北預留的,因為臺灣省在行政區劃序列中排在華東區,因此使用華東區大區交換中心南京25區號的后一位。第三級為省交換中心和地區交換中心,使用三位區號,且首位與大區交換中心城市兩位區號的末位對應(華北、華南區除外),區號第二位為1、3、5、7、9五個奇數,省級交換中心(一般為省會、自治區首府)除有大區交換中心兼的省份外,尾數為1。這樣,6字頭的三位區號也因26的預留被預留給臺灣省了。
第四級為縣交換中心,使用四位區號,第一位數同相應地區交換中心三位區號的第一位數,第二位使用2、4、6、8、0五個偶數。這樣,全國的國內長途區號就形成這樣的編號布局,可以看出其中明顯的規律:
首都北京:1
直轄市上海:21
直轄市天津:22
華北區——大區交換中心:23(北京兼任,23空缺)
河北省交換中心(石家莊311)及地區交換中心: 31×、33×
河北省縣交換中心:32××、34××
山西省交換中心(太原351)及地區交換中心: 35×
山西省縣交換中心:36××
河南省交換中心(鄭州371)及地區交換中心: 37×、39×
河南省縣交換中心:38××、30××
東北區——大區交換中心沈陽:24
遼寧省交換中心(沈陽兼)及地區交換中心: 41×
遼寧省縣交換中心:42××
吉林省交換中心(長春431)及地區交換中心: 43×
吉林省縣交換中心:44××
黑龍江省交換中心(哈爾濱451)及地區交換中心: 45×
黑龍江省縣交換中心:46××
內蒙古自治區交換中心(呼和浩特471)及地區交換中心: 47×
內蒙古自治區縣(旗)交換中心:48××
華東區——大區交換中心南京:25
江蘇省交換中心(南京兼)及地區交換中心: 51×
江蘇省縣交換中心:52××
山東省交換中心(濟南531)及地區交換中心: 53×
山東省縣交換中心:54××
安徽省交換中心(合肥551)及地區交換中心: 55×
安徽省縣交換中心:56××
浙江省交換中心(杭州571)及地區交換中心: 57×
浙江省縣交換中心:58××
福建省交換中心(福州591)及地區交換中心: 59×
福建省縣交換中心:50××
預留臺 灣區——大區交換中心臺北:26
臺灣省交換中心(臺北)及地區交換中心: 61×
臺灣省縣交換中心:62××
華中區——大區交換中心武漢:27
湖北省交換中心(武漢兼)及地區交換中心: 71×
湖北省縣交換中心:72××
湖南省交換中心(長沙731)及地區交換中心: 73×
湖南省縣交換中心:74××
江西省交換中心(南昌791)及地區交換中心: 79×
江西省縣交換中心:70××
華南區——大區交換中心廣州:20
廣東省交換中心(廣州兼)及地區交換中心: 75×
廣東省縣交換中心:76××
廣西壯族自治區交換中心(南寧771)及地區交換中心: 77×
廣西壯族自治區縣交換中心:78××
西南區——大區交換中心成都:28
四川省交換中心(成都兼)及地區交換中心:81×、83×
四川省縣交換中心:82××、84××
貴州省交換中心(貴陽851)及地區交換中心: 85×
貴州省縣交換中心:86××
云南省交換中心(昆明871)及地區交換中心: 87×
云南省縣交換中心:88××
西藏自治區交換中心(拉薩891)及地區交換中心: 89×
西藏自治區縣交換中心:80××
西北區——大區交換中心西安:29
陜西省交換中心(西安兼)及地區交換中心: 91×
陜西省縣交換中心:92××
甘肅省交換中心(蘭州931)及地區交換中心: 93×
甘肅省縣交換中心:94××
寧夏回族自治區交換中心(銀川951)及地區交換中心: 95×
寧夏回族自治區縣交換中心:96××
青海省交換中心(西寧971)及地區交換中心: 97×
青海省縣交換中心:9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換中心(烏魯木齊991)及地區交換中心: 9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縣交換中心:90××
這就是當年的布局,當時沒有海南省、沒有重慶直轄市,每個省區的地級行政單位也不象現在這么多(多為地區,少地級市),當地級單位多于10個不足15個時,部分長途電信流量較少的地區合用一個地區交換中心,如湖南省,當年的永州、懷化、湘西州(張家界市還是湘西州大庸縣)就與相鄰郴州、婁底等合用一個地區交換中心,因此區號是四位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普遍使用了計算機控制的程控交換機,這種長途電話的多級匯接制也成為過去,地區電話網之間不需要經過上一級匯接中心即可實現通話。但當年的區號格式卻保留了下來,再后來合并了C4網,除西藏和川西部分縣以外,四位的區號已經消失。這樣使得第二位為偶數的三位區號獲得了號碼資源,保證了每個地級行政區至少有一個三位區號。原來空缺的號碼資源除了預留給臺灣省的以外,都開始在各地作為填補號碼資源空缺使用。所以63×以后的號碼出現在山東、云南、廣東的區號里,空缺的23給了重慶直轄市,西藏區號剩余的898、899、890成為海南省的區號,到最后海南省甚至合并C3網,只保留了一個898。北京的區號也因GSM移動電話特殊的長途撥號方式不得不被改為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