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百度突然解散ES部門(企業軟件事業部)。據報道,這一舉措是在短暫的幾分鐘內完成。在隨后的四個小時內,被裁員工迅速辦完離職手續,正式離開百度。百度在7月12日下午給出的解釋是,ES部門的業務已經與公司的核心業務背離,此舉是為了更加專注搜索。
前員工透露裁員細節
然而,關于此次裁員的具體細節,外界猜測頗多,而百度則沒有披露。
一百度前ES部門員工告訴搜狐IT,百度ES曾經是百度兩個重要方向之一,但隨著門戶搜索(大搜索,即現在百度首頁可以看到的服務)的崛起和2003年競價排名的誕生,ES部門的業績增長乏力,“百度拋棄ES部門在情理之中”。
關于裁員的具體細節,外界也有諸多版本。有人稱裁員20人,有人稱裁員上100人。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對”,這位前百度員工告訴搜狐IT,“解散前的百度ES部門大約有61人,此次部門撤銷后,裁掉54人,余下7人。其中,深圳剩下1人,上海剩下1人,北京剩下5人。北京余下的5人中,3個CS(customer service),1個技術,1個銷售”。
該人士還透露,之所以留下這些人,是由于ES部門還有些業務沒有徹底結束,需要有人進行收尾。“目前,還有兩個單子沒有做完,80多個企業客戶服務沒有完成”。
ES早已成雞肋
其實在此之前,百度ES的員工已經意識到部門的生存問題。據該人士透露,2001年百度把搜索分成兩個技術團隊,分別是大搜索和企業搜索,幾乎分配均勻的力量同時賭這兩個方向,在初期,企業搜索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然而,到了2003年,百度的門戶搜索逐漸發展起來,競價排名也在那年誕生。相較而言,企業搜索增長緩慢。特別是到了2004年,ES部門已經成為雞肋。”
另一位百度ES的前員工,現在的酷訊分類搜索創始人吳世春也看到了ES部門的沒落。2003年,他選擇了離職創業。吳世春告訴搜狐IT,其實在這次裁員之前,已經陸陸續續有人離開,或是創業,或是另謀出路。
知名互聯網分析師呂伯望也表示,企業軟件事業部現在對百度來說就是累贅。在當時搜索業務不被看好的時候,百度設立企業軟件事業部,做一些軟件賣給企業。現在搜索業務上去了,企業軟件事業部就變成冗余部門,“我記得在百度的財報上,軟件銷售額度一直在下滑。”
薩班斯法案大棒高懸
說倒原來的ES,吳世春不無感慨,“曾經這個部門的確很輝煌。從網事通1.0的發布,到2.0和3.0。到2002年實施巨浪計劃做企業競爭情報系統(CIS),企業搜索部門幾乎拿下了國內知名的大公司、信息港、垂直門戶的站內搜索。到現在,企業搜索在企業競爭情報系統完全打敗其他競爭對手,幾乎完全占領國內市場。 ”
不過,吳世春認為,百度選擇在一時候裁員是一個好的時機,“兩方面原因促使百度此時裁員”。
一方面,百度上市之前,ES部門的收入能夠撐大百度總體收入的盤子,這對謀求上市的公司而言非常重要。因此,雖然2004年ES已成雞肋,但百度為了上市考慮,不會撤掉這一部門。
“另一方面,百度成功上市后,這一部門反而成為累贅,將影響到百度的財報和凈盈利率”,吳世春解釋說,選擇現在裁掉這一部門,可以做一個漂亮的財報,增強投資人信心。
此外,7月15日,美國《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簡稱薩班斯法案)對海外公司和中小型美國公司正式執行。被認定未達到該法案要求的企業,將可能受到嚴重處罰。其中,薩班斯法案對于公司的內控和收益都有嚴格的規定。
百度選擇在這個時候閃電裁員,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告訴搜狐IT,在7月15大限將至的緊要關頭,許多在美上市的公司都在為迎接薩班斯法案進行著緊張的準備;百度如此快刀斬亂麻的一鍋端,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做好內控,另一方面,也可以剔除盈利能力較差的部門,提高盈利率。
根據外界公布的數據顯示,百度目前的90%以上的收入都來自競價廣告。而且,百度自身也認為,ES已經和公司的核心業務有所背離。
裁員事件給求職者提個醒
百度敢于閃電般裁掉整個部門,事先必然是經過縝密考慮和精心準備的,最大可能從法律上不讓員工抓住漏洞。雖然目前有消息稱,有些員工可能起訴,但對個人與企業的訴訟而言,往往時間漫長,最后很可能不了了之。
呂伯望也表示,百度的做法也許在法律上是沒有問題,除了被裁員工感到委屈外,也給中國的求職者提了個醒。
“當年受聘的一些員工,有可能被工作幾年后的期權所吸引,但問題是這些期權最后能否落實到實處”,呂伯望說,像百度這次裁撤一個部門的事情,可能當年與百度簽訂的聘用合同中,并沒有專門的條款作出規定,“因此,百度只是按辭退不勝任或者冗余員工的辦法給你補償。”
最后,呂伯望說,求職者應當考慮這種情況,對聘用企業的格式合同提出相應的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