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山東煙臺,在這個以仙島蓬萊著名的旅游勝地,IDG全亞洲的合伙人和上百位IDG所投資的中國高科技公司的CEO們齊聚與此。
這是IDG每年一次的大聚會,這次會上,IDG還請來了摩根士丹利等投資銀行,給CEO們做演講;另外,IDG下屬研究機構還提供了許多熱點研究報告供CEO們分享。
“這里每年都可能產生幾個中國新一代的富翁。”一位今年年初剛剛成為IDG所投資公司的CEO告訴記者。
IDGVC合伙人、中國區總裁周全對記者表示,開這樣的交流會,對于IDG來說,不過是花費很少的“增值服務”,目的是讓這些CEO們有交流和合作的機會,請來投資銀行,是要告訴大家,怎樣的公司才更適合納斯達克的胃口。
“IDG的任務就是把有潛力的公司帶到納斯達克,在獲得股市增值的時候套現,然后退出,這就是我們的盈利模式。”周全說。
作為一家1993年就進入中國、1995年就涉足互聯網的風險投資,IDG在中國至今已經投了不下150個項目。在已經登陸納斯達克的中國概念股中,搜狐、攜程、前程無憂、金融界、百度等背后都有著IDG的影子。
十年收獲十億美元
“毫不夸張地說,IDG始終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IDG全球高級副總裁、IDG亞洲區總裁熊曉鴿表示。
據他介紹,在美國互聯網發展的早期,IDG就已經在中國設立了辦公室,到1997年,IDG向互聯網公司搜狐投入了第一筆風險投資。從那之后,IDG擴展到全國。在上海、廣州、北京等地,熊曉鴿時常和“那些創業者一起混,隨意去一些安靜的地方吃飯,然后談妥了條件,給他們美元。”
從1997年到2000年第一輪互聯網泡沫破滅前,IDG在中國互聯網市場接連投下了搜狐、當當書店、金蝶軟件、搜房、易趣、3721、創聯萬網、百度在線、快步易捷、騰訊、攜程旅行網、雅寶競價交易網、美商網、中華假日旅游網、中華學習網、天極網、書生科技、冠日通訊、慧聰國際、亞信等數十個如今在中國互聯網市場上風頭正勁的公司。從2000年開始,由IDG投資的網絡公司開始登陸納斯達克,IDG進入收獲期。
1999年,IDG以120萬美元投入百度,獲得4.9%的股份。2005年8月,百度登陸納斯達克時,股價瘋漲至最高每股150美元。如果按照這個價格計算,IDG將能從百度身上賺回約1億美元的利潤。熊曉鴿在百度上市后第二天的中國報業競爭力論壇上表示,“我們的公司創造了中國概念股上市股價的歷史。”
“如果要算,IDG從中國互聯網市場上已經賺回了平均5倍的盈利。”周全坦承。
至今為止,IDG在中國投資的150個項目總額超過2億美元,按照周所稱的5倍盈利計算,IDG在中國互聯網市場十年間的投資回報至少為10億美元。
根據相關資料,1999年,IDG和香港盈科共同與騰訊簽下了220萬美元的投資合約,IDG和香港盈科分別持有騰訊控股總股本的20%。MIH在2001年第一次收購騰訊時,IDG轉讓了13%的股份,獲利約1000萬美元;收購后,IDG仍持有7%的股份,騰訊2004年上市時候的發行價為3.70港元,照此計算IDG收獲約為5500萬美金,IDG在騰訊上即收獲6500萬美金,是其最初投入的30倍。
邵亦波創立易趣時,IDG投了30萬美金作為種子基金,占股權8.35%,此后IDG在易趣的第二輪和第三輪融資中并未跟進,在2003年eBay收購易趣的時候,IDG全身而退,獲得約600萬美金的回報,是其初始投資的19.4倍。
IDG投資金蝶軟件約2000萬元人民幣,金蝶軟件上市之后IDG收獲約2億港幣,是其投入的10倍。
迄今為止,在IDG投資的企業中,已有超過30家實現了成功上市或是順利轉手,周全表示,最近幾年,公司上市和轉手的比例為1:1。
根據IDG在中國的全部投資額和投資企業數量計算,每個項目的平均投資額均不到200萬美元,而IDG在這些公司的股權,一般也都在25%以下。
“我們比較注重投早期的互聯網公司,這一點跟軟銀亞洲以及其它的一些風險投資基金不一樣。”周全表示,IDG投早期互聯網公司的額度一般不超過500萬美元,投資面比較廣,另外,投早期的公司增值空間比較大。
幫助公司轉型
“IDG所投的公司每完成一家上市或者轉讓,就會做一個紀念牌,IDG在這些公司的使命到此就結束了。”2005年6月,接受記者采訪時,熊曉鴿搬出了一大堆用水晶做的紀念牌。
IDG所投公司中,從搜狐、攜程、騰訊、金融界到百度,投資回報從3倍、5倍一直到十倍甚至幾十倍。“在美國,你的成功率達到十分之一就很不錯了,但是中國的回報率遠遠高于美國。”熊曉鴿稱。
熊曉鴿表示,中國互聯網一般要比美國市場晚,而IDG在中國投資的項目,大部分在美國已經有了成功的盈利模式,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因此,成功率客觀上提高了很多。
周全告訴記者,IDG在中國投資的150個項目中,大約有15個項目“是我們感覺可能會死亡的,但是,說不定哪一天它們也會轉變過來,成為賺錢的項目,所以這樣的項目我們持有、觀望,并不是轉讓或者賣掉。”
“IDG在中國的成功很多,但是也有失敗的案例,只不過失敗的少。”熊曉鴿坦言。
雖然熊曉鴿和周全都很回避具體談失敗的案例,但是為什么失敗,他們是清楚的,“一是看錯了方向,二是企業產品不夠貼近消費者,三是選錯了人。”
為此,IDG在選擇項目的時候,遵循的還是這三個基本要素:行業競爭力、企業產品競爭力、團隊競爭力。
“這三者中,我們最看重團隊。”熊曉鴿表示,IDG投資的許多企業,上市時和當初創業時的產品和行業都不一樣,而它們后來之所以能夠上市,是因為IDG幫助它把主業調整過來了,“市場上賣的東西可以變,但是賣東西的人不能變。”
他舉例說,速達軟件在創業之初,做的是網絡資源下載,IDG進入后,感覺到沒有前途,于是幫助速達同美國最大的中小企業管理軟件公司INTUIT牽線搭橋,并成功地把INTUIT的管理軟件引入速達,2003年,速達軟件在香港創業板上市。據悉,IDG目前仍持有速達軟件約20%的股份。
“金蝶軟件一開始是做財務軟件的,后來在IDG引導下逐步轉成了ERP廠商。”熊曉鴿說,2004年,金蝶軟件登陸香港創業板。
事實上,由于IDG在收獲之前,對所投公司的支持是全方位的,因此IDG的風險投資被看成是“金拇指”,許多企業都希望能被它“點石成金”,尤其是對許多剛剛創立的公司。
另外,IDG的投資在互聯網界往往代表著一種資本市場的信任,公司在需要進一步融資的時候,IDG的投資將會帶來很大的便利。
WAP站點3G門戶網的副總經理張向東,今年第一次參加IDG這樣的大會,他告訴記者,獲得IDG第一輪2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以后,他們的第二輪融資就很容易了。據悉,在今年底3G門戶網進行的第二輪融資可能超過1000萬美元。
“舉辦這種交流會議,也是IDG幫助投資企業的CEO了解國際資本市場的途徑。”周全稱。
金融界前董事長和CEO寧君表示,IDG在幫助所投資公司方面不遺余力,IDG在去年曾幫助寧君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金融界的上市準備并使金融界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市場。
周鴻一、寧君現身說法
今年8月,寧君從一名接受IDG投資的創業者轉變成了一位IDG新成立基金的合伙人,跟寧君一起成為這一基金合伙人的還有原雅虎中國總裁、3721的創始人周鴻一。
周全告訴記者,這一新基金總共有5億美元,其中2.5億美元由IDG出資,另外2.5億由IDG同美國風險投資基金Accel Partners共同成立,由IDG統一管理,這5億美元的資金將專注于中國互聯網的市場。
在蓬萊島,周鴻一和寧君第一次以合伙人的身份出現在IDG大會上,向各CEO們進行現身說法。
熊曉鴿表示,IDG在中國的投資仍會將重點放在高科技領域,“因為中國的互聯網市場還遠遠沒有達到美國互聯網市場的市值,這中間還有許多的差距,這些差距就是我們的機會。”
據悉,新設立的以周鴻一和寧君為主要負責人的基金,將繼續專注于發現和培養初創的互聯網企業。
實際上,這是IDG全球董事長麥戈文在2004年訪問北京的時候,提出的在2020年前在華投資達到25億美元計劃的組成部分。麥戈文認為,由于中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問題,IDG在1998年跟中國科技部簽訂的今后7年內投資10億美元的計劃沒有完全實現。
“在美國,由于股市非常健全,所以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很健全,我們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基本上也是在納斯達克和香港兩地上市,這樣就可以實現退出一個并拿到錢,再繼續投下—個。”熊曉鴿說。
“投資中國互聯網,退出機制很重要。中國互聯網的價值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熊表示,中國正在進行的股權分置改革對于風險投資來說是個好消息,這意味著中國互聯網的價值還有空間放大。
他還向記者展示了一張他在美國演講的圖片,上面顯示IDG在中國投資項目同美國GDP發展之間的關系——在美國經濟發展高速的時候,IDG在中國的投資非常密集,而2001年“9-11”事件后,美國經濟放慢,IDG的投資也隨之有所緩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