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4日,金算盤公司宣布:已回購東軟公司持有的全部股份;同時傳來的消息是,兩家外資機構將向金算盤公司注入760萬美元的資金。
金算盤緣何斬斷與東軟的姻緣?公司戰略又將如何變化?3月31日,金算盤公司總裁楊春接受本報獨家專訪,一一剖析個中奧妙……
內因——金算盤要海外上市
“沒有東軟的投資,我們不可能有今天。”
楊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金算盤和東軟長達4年的合作。上個世紀末,金算盤不再甘于扮演“一家西南的財務軟件公司”的角色,便開始尋找能夠把自己帶到全國大舞臺上的伴侶;這時候,已經在國內軟件界赫赫有名的東軟也正在尋求財務軟件領域的合作伙伴。兩個公司的目光跨越南北,碰撞在了一起。2000年,金算盤和東軟走上了紅地毯:東軟向金算盤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換取了金算盤公司51%的股份;而金算盤則在自己名字前,冠上了“東軟”的姓氏,“東軟金算盤有限公司”的名字一直用到今年3月。
經過4年的合作之后,金算盤在全國財務軟件領域嶄露頭角。但這時的楊春,有了更大的野心:“還是想把‘金算盤’這個品牌獨立地做大,而不僅僅是東軟下面的一個二級品牌。”
在楊春看來,要將品牌獨立地做大,上市是一條捷徑,因為公司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管理人才等,都可以通過上市來獲取。他告訴記者,金算盤將在一兩年內上市。
但對于金算盤來說,上市的道路有著顯而易見的艱辛:在國內上市的“要求高”、“名額有限”,楊春遂將目標鎖定在海外上市。而恰恰在這一點上,東軟無法繼續幫助金算盤:盡管東軟已經是上市公司,但它有著強烈的國有資本色彩。而根據國際資本運作機構提供的建議,這種資本背景,只會增加海外上市的難度。
于是,結束和東軟的聯姻、實現獨立海外上市的念頭在楊春腦海中成形了。
外因——“第三者”插足
2004年初,楊春開始做兩件事:和東軟談判,著手回購東軟所持金算盤股份;和國際投資機構接觸,為海外融資和上市投石問路。讓楊春高興的是,兩件事都進行得很順利,并且在一年之內開花結果。
“東軟一直表現得很大度”,楊春的話語中流露出對這位昔日“伴侶”很深的感情。當年雙方的合作,除了東軟注資取得了金算盤51%的股份外,金算盤也持有少量東軟的股份。因此,楊春提出的方案是金算盤回購東軟所持股份,并將自己手中的東軟股份退回給東軟。
但東軟對于金算盤的求去,也并非無動于衷。他們很快提出了一個方案:全面收購金算盤。東軟的條件非常優厚,包括保持現有管理團隊不變,楊春等管理層可以少量持股等。但楊春最后還是拒絕了這個方案,金算盤購回東軟所持的大部分股份,而東軟手上則還剩下8%的股份。“大家合作這么多年了,雙方建立起很深的友誼和誠信,將來也會繼續在業務上合作,所以我們都覺得有一點點股權的聯系,未嘗不是好事。”
2004年底,由于國際投資機構的“插足”,金算盤割斷了和東軟在股權上最后的聯系。“外資進入以后,希望我們的股權能比較單純,雖然8%的股份不多,但總是股權比較復雜的表現。因此,他們建議我們將這8%的股權也收購回來,我們就又和東軟談。”在這8%的股權也回收之后,金算盤和東軟之間的關系,就從原來的資本聯姻過渡到了單純的業務合作。
建議楊春收回這最后8%股份的國際投資機構,是英國聯合利豐和東南亞的一家投資機構,這兩家公司將向金算盤注入760萬美元的資金。楊春說,他們選擇國際投資機構的標準,一個是對金算盤公司價值的評估,一個是對公司國際化運營是否有幫助。“正好這兩家公司的投資重點是在東南亞,而金算盤邁出國門的第一步也選定在東南亞,所以說雙方是一拍即合。”
后路——把產品賣到國外
“現在國內軟件公司的所謂國際化主要就是外包”,楊春給金算盤設計的國際化道路卻不是這樣——他要把金算盤的產品賣出國門。
楊春給記者描繪了國際化金算盤的藍圖:在各個國家和地區(最早是在東南亞),金算盤將派駐一支小分隊,負責調查該地的市場需求,發回給國內,國內的工程師按照這些需求,制作出特定的軟件,再賣到當地去。“我正在考慮用一個什么詞來準確地描述這種行為,”楊春說到自己的構思,頗有些得意:“我既把國外的需求和市場摸清楚了,也保證了主要開發過程是在國內完成,控制了成本。”這樣,金算盤的軟件產品將在同類產品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在這一點上,楊春和外包做得很好的東軟之間,頗有點“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味道。“我不愿意公司只是出賣程序員的勞動力,而是要出賣產品。
如果做外包,即使再做十年、二十年,還是沒有核心的知識產權,用戶對你也還是沒有認知,這實際上還是賣勞動力,賺加工費而已。”而賣自有品牌的軟件則不一樣,“十年、二十年之后,建立起品牌的知名度,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我們的產品就可以源源不斷地輸入到這個市場中。”
“雖然這條道路必定很艱難,但我們一定會做。”說這句話的時候,楊春顯得非常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