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與DV正越來越受到用戶喜愛,甚至融入用戶的生活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DC還是DV,其高昂的價格都是阻礙進一步普及的絆腳石。為了增加產品的賣點,DC或者DV廠商開始嘗試將兩者的功能融合。究竟是積累還是創新?用戶能否從中獲益?應該如何面對這些綜合功能的產品?我們將在下文中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DC與DV的差別
早在幾年以前,DV大多設有靜態照片拍攝功能,而許多DC卻具備動態拍攝功能。DV所選用的光電轉換組件CCD的面積通常要小于DC的CCD,因此DV所拍攝的照片不太理想,要通過彩擴獲得與DC(200萬像素以上)拍攝的照片質量相當困難。相反,可拍攝動態影像的DC所拍攝的動態影像的質量也不如標準的DV,因為采用這種方式拍攝的動態影像往往分辨率較低(一般為320×240)。動態影像在播放時動作不連續(也稱跳幀),要播放流暢至少需要24fps,而DC在動態拍攝模式下,只能達到20fps以下。如果采用640×480的分辨率,只能達到10fps左右,圖像播放質量可想而知。
1.相同的架構與不同的CCD
事實上,從產品的構成來看,DC與DV的架構十分接近,彼此之間功能的融合自然有了基礎。
鏡頭、感光器、圖像處理器、存儲介質,在這些方面,DC與DV都存在共性。但是真正重要的是,DV所采用的CCD感光器與DC所采用的CCD感光器存在一定的區別。首先,視頻CCD與靜態攝影CCD的最大差別在于形狀不同,前者是長方形,后者是正方形。如果截取視頻CCD拍攝的畫面觀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不會感到太明顯的圖像質量差異,但對角線方向的線條和輪廓就會出現比正方形CCD更加明顯的鋸齒現象,影響畫面的觀看效果。
2.掃描方式差別與色彩還原差別
更為重要的是,視頻CCD與靜態攝影CCD的數據讀取方式也不同。常見的視頻CCD采用隔行讀取方式,將畫面水平分成間隔的像素行,通過電子快門控制,每次輪換讀取奇數行或偶數行的信號。但對于捕捉靜態圖像而言,隔行掃描就會帶來一些問題,如果畫面中有運動物體,兩場信號獲取的時間差就會導致明顯的畫面差異,組成的圖像在清晰度方面表現較差。
信號處理的目的不同,因此視頻CCD與靜態攝影CCD常用的色彩模式也有所不同。為了轉換成視頻亮/色信號比較方便,盡量減少數據損失,視頻CCD組件表面附加的色彩濾鏡陣列(CFA,Color Filter Array)為補色類型,即品紅、青、黃、綠四色濾鏡陣列遮蔽在CCD光敏單元表面,根據讀取到的信號組成具有色彩的圖像。但對于DC通常面對的sRGB標準而言,把來自補色系的圖像信號轉換到原色系(RGB色系)會帶來色彩的偏差,因此,大部分靜態攝影CCD都采用RGB原色濾鏡陣列。除了CCD組件設計的不同,DV固定的視頻分辨率使得50萬像素左右的圖像傳感器就可以滿足視頻圖像清晰度的要求,這同時也導致了DV鏡頭設計的特色——在保證高倍率光學變焦的前提下兼顧清晰度。而對于像素數可以達到四五百萬的DC而言,這些鏡頭的分辨率就不夠了,難以發揮高像素CCD的性能。
二、DC動態拍攝效果
難得游一回名勝古跡,留下美好的記憶是很多人的愿望。靜態的數碼照片自然有其獨特的美感,但是,倘若希望記錄下旅游過程的全貌,無疑動態攝影更具表現力。很多DC用戶都渴望能夠體驗動態拍攝的樂趣,而廠商也在向這方面努力。
1.動態像素限制
并不是任何一種DC都適合動態拍攝,選擇合適的產品將會給今后的應用帶來很多方便之處。一般而言,早期200萬及其以下像素的DC并不適合動態拍攝,即便產品具有該功能,其動態畫質也只能滿足普通記錄需求,無法作為私人珍藏。
或許很多讀者會納悶,主流DV的像素也只有區區百萬,為何200萬像素的DC竟會在動態拍攝時力不從心。其實,拍攝動態畫面時講究的是動態像素,而不是總像素。如果動態像素能夠達到35萬,基本上就能達到近似VCD的畫質,而動態像素達到60萬之后,畫質直逼DVD。對于大多數200萬以下低像素DC 而言,動態像素可能還不到30萬。
從視覺效果來看,困擾DC動態拍攝效果的原因還有幀速率。目前很多DC都只具備15fps的動態拍攝能力,此時畫面很不流暢,令人感覺停頓太明顯。如果DC在動態拍攝時能夠做到640×480分辨率,而且幀速率達到30fps,那么此時的效果將非常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