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期《學習時報》刊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的文章稱,工程需要哲學支撐,工程師需要有哲學思辨的能力。
徐匡迪稱,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的生產力必須有一個大的發展,這不但是指數量上的發展,更是指具有“新質”的生產力的大發展。這個過程和目標,對工程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的工程師必須使自己的專業能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必須使自己的哲學思維和社會責任心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他還稱,有人認為,工程師是干具體工作的,與哲學沒什么關系。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工程的設計與實踐充滿了辯證法,卓越的工程師和卓越的科學家一樣,都是富于哲學智慧和“身體力行”地體現了辯證法的精神的。
工程師由于在第一線工作,干什么事都得講實事求是,考慮工程有沒有效益,投入產出怎么樣,一般來說,唯物主義觀點是比較強的,容易具有自發的唯物論思想。但這是不夠的。中國的工程師應該努力把自發的、樸素的唯物論思想提高到辯證唯物論的水平上,應該把樸素的辯證法提高到唯物辯證法的水平上。
徐匡迪稱,工程活動中確實充滿了辯證法,例如水利工程中疏和堵就是一對矛盾,只靠疏不行,只靠堵也不行。我們稱贊大禹治水,說他會疏導,但搞水利絕不是只用“疏”不用“堵”的。應該如何處理疏與堵、泄洪和防洪的矛盾?這里面既有技術問題,也有哲學問題,恐怕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任何工程都存在類似的問題。三峽工程進行得很好,移民工作做得也很好,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從自然史上看,把河流截斷以后,對生態系統、地理形態、生物繁衍到底有什么影響?這不是一個容易搞清楚的問題。國際上綠色運動反對修水壩,瑞典70年代立法,不許修水壩,修好了的水壩要陸續拆掉,用其它方法代替。我們是一個大國,國情不同,不能全學它。瑞典一共700多萬人,電力從挪威進口,可以不用自己發電,而中國不但需要火力發電,還需要有水力發電。對于工程活動的認識涉及到重大的哲學問題,其中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對于這個問題,過去在認識上曾有過一個誤區,這就是從近代工業化以后,把工程單純看作是改造自然的手段。例如中國的西北水資源問題。那里因為屯墾戍邊,把若干條內陸河攔住,搞了許多梯級的小水庫,引水灌溉,形成綠洲,使部分上、中游地區的沙漠變成良田,種了棉花,確實成績很大。但也帶來下游湖水干枯,紅柳等植物死亡的問題。后來,為解決這些問題,命令一定要給下游放水。但放也放不了幾次,因為上游屯墾戍邊后好幾萬人住在那兒,你不能不讓他吃飯。所以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他指出,工程的合理性問題必須綜合起來考慮,要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在更復雜的社會系統中進行分析、認識和評價,于是就成為哲學層次上的問題了。工程問題顯然不單純是技術問題,重大的工程問題中必定有深刻、復雜的哲學問題。工程需要哲學支撐,工程師需要有哲學思辨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