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年,可能是中國軟件的一筆特殊財富。這是一個創造夢想和財富的江湖,是一個塑造知識英雄的江湖。
但歷數中國第一代程序員,名利雙收的,只有朱崇君、王江民、求伯君等極少數人。既會寫程序,又會經營;既有精力兼顧兩者,又能將事業做大,這樣的人實在不多。
也許他們中的有些人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昔日的光彩,有些會在新一輪的角逐中再次成為贏家,但他們身上的那種凝聚了濃厚個人色彩的軟件人精神,將伴隨著中國軟件業的發展大放異彩。
20年的時間,我們透過他們曾走過的足跡,能夠看到中國軟件業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嚴援朝不老
10月26日過完生日,畢業于華中工學院的嚴援朝就已經53歲了。作為中國第一代最著名的程序員,人們談起嚴援朝總會把CCDOS和他并列。
正是1983年CCDOS的出現,才使得國產的PC機(最初是長城0520)能夠在國內推廣。而CCDOS等漢字系統的流行,才使得一大批國際上流行的軟件:BASIC、DBase Ⅱ、AutoCAD、WordStar等被漢化推廣應用。任何工業產品若想在市場上推廣,必須能夠有廣大的用戶,這就是市場法則。CCDOS不僅開創了我國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全新局面,而且以后幾乎所有國內最流行的中文系統軟件的開發者都是從一行一行地認真地讀了CCDOS的源程序然后才開始自己的編程工作的。
CCDOS實在是太耀眼了,它對中國人使用PC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人們可以不知道嚴援朝,但無論如何無法越過CCDOS談論中國PC事業的起始。從這一點來說,把嚴援朝說成是中國中文軟件的第一人也不為過。
不過,一個CCDOS怎能把整個嚴援朝概括!CCDOS之外,嚴援朝還做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主持開發使長城0520成為0520CH的CH顯示卡,讓漢字能像西文一樣實現25行快速顯示;主持設計的人民大會堂電子表決系統,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子表決系統。然而,不管這些成就有多么了不起,也無論嚴援朝在它上面花了多少心血,卻總也無法和他那個只花了5個月時間寫就的CCDOS相提并論。
如今,嚴援朝仍然活躍在IT的第一線,他現在是門戶網站新浪網資深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CTO。
鮑岳橋得失
嚴援朝發明CCDOS之后,UCDOS便“統治”漢字系統的江山。1989年,鮑岳橋大學畢業分到了杭州一個橡膠廠。就是在這個橡膠廠,鮑岳橋開發出了FOXBASE反編譯軟件、普通碼中文輸入系統和PTDOS,開始在國內軟件編程領域嶄露頭角。PTDOS漢字系統做得不錯,鮑岳橋非常想推廣,曾經讓北京希望公司代銷。1993年5月,從橡膠廠出差到北京,鮑岳橋從此就沒有再回廠里,一直呆在希望公司。1993年10月,PTDOS改名為UCDOS。希望公司的市場能力加上UCDOS過硬的質量,到1995年,UCDOS市場份額已經達到90%多,其他漢字系統市場上幾乎很少見了。
1998年的冬天對鮑岳橋來說有點冷,來北京已經5年,努力過了,爭取過了,奮斗過了,光榮過了,激動過了,最終離開希望公司,而他自己除了名氣,還是什么都沒有。1998年1月,鮑岳橋、簡晶、王建華三人決定做聯眾游戲。之后,中公網收購了聯眾游戲,2004年4月13日,韓國創業板KOSDAQ上市公司NHN集團與海虹控股旗下的聯眾游戲通過股權交易的方式在海外合組合資企業 Ourgame Assets Ltd。借助網絡游戲資本運作的魔杖,聯眾游戲三位創始人均各自套現1400萬美元,鮑岳橋用了“此一時,彼一時”六個字來形容。
目前鮑岳橋還是聯眾總裁,主管技術方面的事務。聯眾實行的雙CEO制。可以說, DOS中文平臺大戰,鮑岳橋不是先行者,也不是技術最領先者,但最后的勝者是他;在線棋牌大戰,鮑岳橋亦不是先行者,亦不是技術最領先者,現在的勝者依然是他。鮑岳橋那樣地將UCDOS版權送給希望,被人說虧了;鮑岳橋那樣地離開希望,被人說虧了;鮑岳橋那樣地將聯眾賣給中公網,被人說虧了。但是,鮑岳橋每次都在最終成了大事,鮑岳橋的運氣可能就來自于不過分考慮個人得失,做了再說、做成再說的勇氣。
王永民沉浮
1984年,王永民帶著一臺PC來到了北京,在嚴援朝的幫助下,將五筆字型移植到了 PC上。王永民在府佑街135號中央統戰部的地下室7號房間,一住就是兩年。正當王永民在地下室受窮的時候,DEC掏出20萬美元購買了五筆字型專利使用權。1987年3月6日,王永民從地下室搬到遠望樓賓館 。
1989年7月25日,王碼電腦工程開發部成立,當時不讓注冊公司。在這之前,王永民就成立了一個王永民中文電腦研究所,經營他請香港人開發的漢卡,一塊漢卡賣1700多元。“我從小就做過一些生意,擺攤刻圖章,一個圖章五分錢,上初中給人理發,理一個頭五分錢。我當時有一個想法,與其讓人去移植五筆字型,還不如我移植好了賣給他們。”
1998年,54歲的王永民感到經營公司有些力不從心。王永民坦誠:“搞發明才是我的長項,我在醫院輸液,看到輸液瓶子有許多改進的地方,我總是在琢磨發明個什么東西,可不愿整天琢磨著怎樣管理公司。”
20年來,王永民完全可以坐收專利費而享受余生,不過他沒有這樣做。2004年6月26日,“數字王碼”成功發布,王永民認為他的漢字輸入的第二個夢想已經實現,現在,他又朝著使漢字進入“輸入代碼”和“檢索代碼”完全統一的時代邁進。
雖然20年后,王永民從大眾眼中逐漸模糊,但不可否認他是先知先覺者,他在中國生產出第一臺PC之前,就在漢字終端上實現了漢字26鍵輸入,宣判了PC漢字大鍵盤輸入的死刑,避免了中國PC的畸形。
朱崇君隱身
朱崇君在1988年讀研究生期間就首創中文字表編輯的概念,并推出CCED 2.0版。朱崇君精明能干、頭腦清楚。他最早在國內提出軟件注冊銷售概念,并在CCED的銷售上成功地付諸實施。軟件注冊銷售是避免軟件在流通渠道上價格翻一番,軟件開發商和用戶共同受益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軟件銷售方式。
朱崇君在眾多的程序員中,比較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權益。要不,他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比如,在和其他公司合作的時候,只簽一個版本的合作。這樣,主動權就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不適宜合作時,可以通過軟件升級,解除原來的合作關系。再比如,朱崇君還在信息中心工作的時候,每年都要單位出據證明--CCED是朱崇君用自己的計算機在業余時間所做的業余發明。
1997年前后,朱崇君帶了個十七八歲的“徒弟”,并打算出CCED Windows版,但后來,也沒了朱崇君的消息,所幸他最終守住了以前積累的財富沒丟。“你在公司中卻整天被別人琢磨,最終吃虧的必定是你。”
到1997年,基于DOS的中國第一代程序英雄基本上都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1997年之后,再很少出現新成名的程序員,一兩個關于程序員的消息也都是在講英雄遲暮。
王江民、王新 十年一夢
初中畢業、38歲才摸計算機、45歲才創辦自己的公司、一度占領本土殺毒軟件市場80%的份額、創造了300多萬正版用戶神話的山東漢子,在中國反病毒產業歷史上留下的是一個深刻烙印。這就是王江民傳奇故事。
1989年,國內首次報道界定了病毒。在此之前,王江民就發現了小球和石頭病毒。王江民先是用Debug手工殺病毒,跟著是寫一段程序殺一種病毒,王江民第一次編程序殺的病毒是1741病毒。王江民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殺一種病毒就在報刊上發表一篇文章,公布這段殺病毒的程序。后來,王江民覺得這些各自獨立的殺病毒程序用起來很麻煩,就把6個殺不同病毒的程序集成到了一起,命名為 KV6,后來發展到KV8、KV12、KV18、KV20……
1994年,王江民手里拿著“KV100”在中關村以兩萬元的價格轉讓銷售許可,他也許還沒有意識到殺毒軟件的市場究竟有多大。“KV100”、“KV200”給王江民掙的錢總共不到50萬。即使到了1996年,王江民停薪留職來北京的第一周就靠KV300拿到了150萬元的訂單后,他還是不敢確信:“沒想到這么火,我原來想能掙個一兩百萬就不錯了。”
從1996年到1998年,王江民一時風光無限,KV300取得了極大的商業成功,曾一度占據了市場80%的份額,將同時代的其他軟件廠商遠遠拋在后頭。--王江民的起身幾乎是跟瑞星的第一次頹勢同步進行。
1991年,王新創辦瑞星電腦科技公司并擔任總經理。王新事業的第一個頂點發生在 1993年3月,那個月瑞星防病毒卡的月銷量達到1萬套,創下日銷量1000套、毛利20多萬元的紀錄。這個數字對于當時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的中國軟件業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王新開啟了中國反病毒市場,并在200多家競爭對手中成為第一。
但是到了1998年,等到因為生病隱退了三年之久的王新再度“出山”的時候,昔日的輝煌早已時過境遷--瑞星防病毒卡的銷量幾乎降到了零。更為糟糕的是,在“瑞星就 是防病毒卡”的思維定式下,瑞星推出近3年的殺病毒軟件根本就不為人所知和認可。
2000年開始,瑞星進一步揮師渠道,投入重金,組建專門的渠道部,在北京設立全國市場的指揮和監控中心,并在全國設了12個辦事處,將觸角伸向了二、三級城市。從總部到中心城市再到渠道商以及店面,瑞星試圖把各種資源整合起來,以直接面對渠道底層和用戶技術支持、售后服務以及各種促銷手段贏得市場。2001年下半年,瑞星的出貨量開始和江民持平。
2001年8月,金山推出了配有雙殺毒引擎的“金山毒霸”。2002年8月,金山再次使出了令業界目瞪口呆的價格殺手锏,不按牌理出牌的金山這次打出了一連串牌,讓殺毒軟件的江湖變得更加有趣。
城頭變幻大王旗。目前在殺毒軟件單機版市場,格局的劃分已經基本明晰,瑞星占有 40%左右的市場份額,江民、金山以及其他一些廠商,瓜分了剩下的60%。十年間,殺毒軟件市場從最初的江民獨霸江湖,演義到如今的三強征戰,再到未來與跨國巨頭搏殺,殺毒軟件市場煞是熱鬧非凡。
10年后的本土殺毒軟件產業,需要重新經歷一次陣痛和洗牌。
求伯君、雷軍 金山變化
求伯君把其成功的原因歸結為三:一是天賦,他生而具有的對程序的敏感;二是個人不懈的努力,三是機遇,遇到了一個時代和一些人。求認為三者各占三分之一,平分而缺一不可。
1986年,求伯君愛上了深圳大學的一位女生,他至情,一意辭掉在河北徐水縣國有單位的工作南下。然而,命運的安排在于,當他為幫朋友解決問題寫出24點陣打印驅動程序后,他轉手將程序賣給了四通集團,四通集團對他盛意挽留,并允諾一年后當深圳四通成立之后,派他去深圳工作。
求伯君因而留在了四通集團,在王輯志的手下。在四通,求伯君遇到了他一生中改變他命運的人:香港商人張旋龍,張擁有家族企業香港金山公司。求伯君在技術上的天賦引起了張旋龍的注意。
1987年,求伯君在深圳四通一個經營部工作,天生不是做銷售的他做得苦悶。張旋龍答應給求伯君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安靜地寫軟件,求伯君轉投金山公司。
在為金山公司寫出金山漢卡軟件后,從1988年5月開始,到1989年9月結束,求伯君在深圳的旅館里寫作WPS,只要醒著就不停地寫,其間肝炎病發三次,每次住院一到二個月,有時,他把電腦搬到病房接著寫。
毋須團隊,毋須其他人的任何幫助,求伯君孤身一人完成了后來這一影響力巨大的字處理軟件,他自豪地在WPS軟件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這也為他后來迎來了巨大的名聲。
WPS為香港金山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求伯君“命好”,碰到了一個好老板,張旋龍給求伯君在珠海買了套別墅,又給了他一些獎金,還沒到30歲的求伯君開上了寶馬車。
然而,這并不是張旋龍給予求伯君的全部。1994年,當香港金山被方正合并之后,張旋龍把軟件這一塊分拆出來,在珠海注冊成立新的金山公司,張旋龍又大方地把這個公司一半的股權給了求伯君,公司也交由求伯君去運作。
1998年對求伯君和金山來說都是重要的一年,如果說這之前求伯君還在圍著WPS轉的話,那么,在1998年8月,在金山獲得聯想900萬美元注資并占30%后,金山變得有點不一樣了。和求伯君一起寫WPS97的雷軍,聯想注資之后,雷軍就當上了金山軟件的總經理,負責整個公司的管理、研發、產品銷售。
當雷軍在1988年寫下第一行程序的時候,他絕對不可能想到最終自己要以軟件管理者而不是程序留名中國IT史,當年的雷軍太想成為一名知名程序員了。雷軍小小的眼睛總是顯得很精明。求伯君很相信雷軍,盡管在來金山之前,雷軍沒有做過管理,但求伯君相信“凡事都有第一次”。因為雷軍,金山一改厚重的風格,變得輕盈而喜歡作秀。
1999年,金山推“紅色正版風暴”,將金山詞霸正版打到20多元的價位,一下將對手擊垮。2002年,金山接著推“殺毒藍色革命”,硬生生地將市場插入江民和瑞星之間。在2003年,金山推WPS的“免費”升級,以10元的手工費一天推掉萬套WPS軟件。在2003年,金山進軍網絡游戲,發布新的《劍俠情緣》的時候,求伯君被安排穿上了古裝作秀。
2000年,雷軍讓求伯君一了進入網絡的夙愿,成立了卓越網和逍遙網。逍遙網后來沒能做下去,但卓越網卻存在了下來,雷軍是卓越網的董事長,一開始是請高春輝來,把卓越做成下載網站,但后來雷軍和高春輝有了摩擦,在一場紛爭中,雷軍堅持做電子商務的計劃獲得了勝利。最近,卓越網賣給了亞瑪遜,即將變身為亞瑪遜中國公司。
如今,在外人眼里,號稱“民族軟件英雄”的技術天才求伯君開著寶馬車、時不時去沸騰魚鄉享受下他喜歡的水煮魚,整個生活休閑而愜意,早已是成功人士。
王文京、徐少春 堅持到底
16年前的12月6日,正是24歲的王文京和26歲的蘇啟強在中關村海淀南路一個居委會9平方米的房間里開始創業的時候。此時的用友,還叫做“用友軟件服務社”。
停留在王文京腦海里的這個小服務社是“1臺電腦、2個年輕人、5萬元、9平方米租房”。恐怕沒幾個人會想到,16年后的今天,這個中關村里的小服務社居然發展成了擁有“3000多人、5億多元人民幣年營業額、1億元純利潤”的行業領跑者。--王文京十年走過了一條在別人看來很難成功的路--產業定位是純軟件,企業性質是純民營,啟動資金是借來的5萬元,又沒背景和后盾。
歷經風吹雨打,2001年4月23日,用友以中國股市創記錄的每股36.68元發行 2500萬股。4月29日,8.8億元人民幣打到了用友北京賬戶,用友凈資產實打實地翻了10多倍。5月18日9時,上海證券交易所,王文京致詞,敲鑼,紅錘向上一揮,用友股票掛牌交易。其實,早在1988年,用友創業之初,王文京就有將用友上市的夢想。這個夢想追求了十多年之久。
不得不提的還有徐少春,1991年是徐少春創業的第一年,也是王文京將用友軟件服務社改成有限責任公司的第二年。兩個人先前應該認識,但這時候一個在深圳,一個在北京。王文京也可能沒想到徐少春會成為他日后一個難纏的挑戰者。
1992年,徐少春獨立開發的“愛普財務軟件”V1.0版通過了深圳市財政局評審。以此為契機,1993年,徐少春先生與美籍華人趙西燕女士合資成立金蝶軟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徐少春為此讓出控股權,在新公司中持股35%,趙西燕持股25%,投資48萬元人民幣現金的社保公司獲得40%的股份。但這時候的金蝶還僅僅是一個在深圳區域不起眼的普通企業。
1997年國家的一紙文件讓公司再次發生變化。當時國家規定不允許保險公司的資金投向高風險行業,社會保險公司必須退出在高風險行業的資金,于是在1998年5月1日,經過反復考慮和磋商,金蝶決定吸收美國風險投資商IDG投入的 2000萬元人民幣現金,作價25%的股份,同時社保獲得200萬元人民幣現金退出金蝶。這次金蝶吸收風險投資,被人們稱作是公司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 2001年2月,金蝶成為中國軟件業首家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人們普遍認為這是金蝶公司發展的第二個里程碑。
追溯歷史,可以發現,中國的財務軟件起步于1980年代初。當時企業有“甩賬之說”,“開源節流”成為那個年代國企改革的核心,如何將財務人員將繁雜的手工記賬工作中解脫出來,如何保證財務的規范化和明確化成為當時的一個改革主題。 “會計電算化”的潮流趨勢已不可阻擋,問題在于如何開發和利用這一工具。
早期的財務軟件包括后來的商品化通用軟件有著濃厚的政府主導色彩。評審與許可證的頒發一度左右了不少企業的命運,而從DOS版到局域網版,再到Windows版以及基于服務器端的網絡版的過程中,卻有不少企業在夾縫中抓住了某一個改寫游戲規則,也改寫自身命運的機會。
其實,在過去的十年里,遠在重慶的金算盤的領頭人楊春亦經歷了分家、總工出走、家族企業解體、無牌照生存、無序競爭、二次創業、投資主體變更、口水戰等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過程中必然遇到的典型問題。
幸運的是,跟用友、金蝶一樣,這些問題并沒有在一個集中的時間內爆發,這給金算盤一個個自我革新自我成長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金算盤能從300家財務軟件公司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的佼佼者,有僥幸的成分,也有必然的因素。
金算盤十年,遍歷了中國軟件產業發展的原罪,同樣具有典型的標本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