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討論什么“寒冬”或“春天”,對于生存者,體質比氣候更加重要。2004年中國IT市場上的每一次挫折和成功里都包藏著這樣一句話:
IT已無季節
這是應該被記住的一年。
2004年的春天充滿期待與忐忑。2003年年底,無論專業調查咨詢機構、專家還是從業者對來年的預測都是樂觀的,仿佛“IT的寒冬”即將結束,人們滿懷對寒冬的“無奈”和對“春天”的向往,像孩子一樣期待著禮物從天而降。IDC預測,2004將成為全球IT產業自2001年陷入低谷以來的首次復蘇。
人們以為春天可以帶走一切痛苦與掙扎。
可是,僅僅幾個月,為數不少的企業發現,“春天”并不像想象中那樣暖和,問題并不會隨時間一同逝去,熬過去的日子并不代表成功。于是,恍然大悟一樣的調整戰略、收縮、裁員,夾雜著道歉與認錯。這種尷尬正如在“財富年會”上同方副總裁李健航的一個比方:“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吃兩碗飯了,揭開鍋,才發現只有半鍋飯”。在這種尷尬里,比失落更甚者,是饑餓。
或許多數人并沒有注意到另一個事實,那就是,在所謂“寒冬”的2003年,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保持了30%的增長。這起碼表明,在中國,IT大環境并非毫無生機、饑寒交迫,相反,IT需求正在旺盛地生長。同時,相對于傳統IT企業,2004年,消費電子和網絡這兩個領域則洋溢著興奮、喜悅和信心,這些新興機會也是在所謂的“寒冬”里悄悄醞釀而成。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寒冬”成了很多傳統IT企業出現生存、發展問題時的“理由”甚至“遮羞布”。
或許不是“飯”的問題,而是“胃”的問題。TCL楊偉強調侃道,“飯少了,可以找菜吃嘛”,但是,“胃”沒有調理好,就有問題了。另一位資深人士有著類似的評價,“我看不是沒有生意可做,而是有生意不會做”。
迷惘的復蘇
正如IDC所預測的,2004年全球IT業開始復蘇。于是,在接下來有更務實的事情可做的日子里,對于“IT是否重要”的話題已大家已經表現得不再過分脆弱和計較。美國人民的消費欲望依舊不加節制,而中國大地上“投資過熱”的警告也沒有立竿見影。在這種背景下,新一輪產業遷移在2004年表現得更加明顯。
高成長的經濟、愈發成熟的產業環境和廉價勞動力使中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全球IT制造的“中轉站”。國際IT廠商在華制造基地紛紛落成或啟動,我國臺灣省代工廠商遷移到長三角、珠三角的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以筆記本電腦廠商為例,前10名中有8名落戶長三角,而他們肩負著大量的國際品牌電腦的生產與制造。
數字表明復蘇真實可信。不過,身處復蘇中的IT企業卻十分迷惘。他們期待已久的復蘇并非舊夢重溫,今非昔比,從前好時光永遠逝去,復蘇與掙扎相伴。
迫于美國國內的輿論壓力,中國軟件業面臨著從日本、印度搶奪外包訂單的良好機會。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認,我們依然處在世界IT產業鏈的中、下游。2004年,亞信與聯想服務的整合,東軟、用友試圖進軍高端外包領域都可以看作對這種“打工”地位的反思。這個春天里關于知識產權和標準的爭論也試圖在一定程度上擺脫這種陰影,“WAPI”標準的出臺和“無限期延遲執行”雖然是政府在中美貿易上的一顆“博弈”棋子,但它所引起的反應也折射了國內業界身處“產業鏈下游”的不甘。
關于這一點,在“IT兩會”上發表演講的經濟學家朱民博士一再強調慎用“世界工廠”這個詞,因為“充其量,我們只是在做組裝”。
2004,WINTEL勢力嚴重下滑,升級技術驅動市場的魔咒法力貶值。微軟去年推出的媒體中心,在2004年并沒有得到以往那樣慣例般的熱捧,中國的各種機器里還是裝著從前的各種Windows、linux以及盜版。而幾十年來,英特爾玩得熟練的頻率把戲也在秋天里黯然謝幕。這場迷惘和失策,以戲劇化的貝瑞特跪地收場。中國廠商同AMD與Linux的交往不再遮遮掩掩,版本和頻率也不再起主導作用。做PC的李健航和楊偉強都提出,“開發新的應用變得越來越重要”。那么,在經歷了字處理、多媒體、互聯網之后的下一個PC應用高潮在哪里?
而另一方面,2004年,中國市場越來越規范、透明。比如在廣東地區,20臺PC以上采購的都要公開招標。傳統關系型渠道的生存環境在慢慢改變,子渠道漸漸消亡或者轉型。值得注意的是,國外品牌的渠道建設越來越成熟。
國內IT廠商關于渠道的思考、嘗試與掙扎在2004頻繁上演,是否學習與怎樣學習戴爾成了一種不得不面對痛苦。有些國內大廠商曾嘗試著建立起“混合型渠道”,試圖增加自己的“直銷”體系,于是開始從分銷商那里套取客戶資料以便直接面對客戶。但是很快,聰明的分銷商們發現了這種“鳥盡弓藏”的苗頭,給予了強烈反彈,廠商又不得不反過頭來安撫渠道——“學習戴爾”變得局面狼狽。
過去的2004沒有概念,國外廠商對中國市場變得更加務實和珍惜。而國內IT廠商在所謂“寒冬”時都不諱言的“國際化、多元化”在2004年卻由熱變冷,由激昂變為思考,營銷變成國內廠商最有自信大動腦筋的熱點。所以很合理的,價格在這個夏天成為了關鍵詞,2999、4999、6999等數字成為新聞。用戶們不再能像從前那般輕而易舉地從價格分辨出品牌,價格也成為“同質化”的一部分。
據聞2004年楊元慶言必戴爾,一改2003的言必IBM。
同質化威脅
為什么會在全球IT業環境好起來的時候,國內傳統的大IT廠商卻苦于掙扎?
如果說21世紀的前3年,國內廠商是在所謂的“寒冬”中掙扎渡過,那么這種掙扎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值得稱贊和目標明確。看上去,在那三年里面,很多事情他們并沒有考慮清楚。因為,2004年,當全球IT業開始走出“寒冬”時,他們發現自己依然寒冷。這種寒冷不是來自大氣候,而是來自于競爭,來自于自己缺乏足夠強大的核心競爭力。他們邁向美好愿望的步子一腳踏空。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由于成本以及其它原因,國外廠商一直盤桓在中高端市場,而中國傳統廠商借助在中低端市場的本土優勢迅速崛起。他們抓住了歷史賦予的機遇,但并沒很多企業真正成長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他們的問題與弱小被掩藏到高成長的自大里。
而在熬過這幾年的低迷之后,國外廠商在中國市場的姿態越來越低,他們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越來越在意中低端市場。諸如IBM、惠普以及戴爾這樣的國際“大拿”,也都在中國市場推出了8000元以下筆記本電腦。而從前,這是他們“看不上眼”的低端產品。
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內廠商的向高端滲透卻并非卓有成效。這些對于期待走出“寒冬”的國內IT廠商們是一種巨大壓力。
當“IT的寒冬”這個謎題最終揭開,所有借口都已消失,掩藏在所謂的“寒冬”大背景下從前國內廠商不曾發現或者不曾面對的問題,2004都必須面對,清晰地面對。這一年,是國內廠商拋開幻想心存理想的一年——或者說,他們將由充滿幻想的“少年”成長為“青年”。
造成這種困境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同質化。越來越多的國際廠商,如戴爾、東芝等要求其代工廠商將生產線設到內地,以求降低成本、縮短周期。
同質化從前是國內廠商的機會,現在,變成了壓力與威脅。
2004年,同質化的內涵發生了明顯變化。從前,同質化體現在產品功能上,這是因為上游廠商的壟斷與強大話語權。在這種同質化背景下,本土廠商的成本優勢得以體現,“同質”是一種自豪,同質化是被選擇的理由之一;而今,隨著產業遷移,同質化已經變成了從生產周期、供應鏈、甚至價格上的同質化,國內廠商的本土優勢正在一點點喪失。
隨之出現的是一些無可回避的問題。
在“財富年會上”,神州數碼總裁郭為提到了“IT生態環境惡劣”,這種說法得到了在座諸位CEO們的一致認同,他們有著相同的感慨。正是在“同質化”背景下,競爭變得惡劣,為生存而追求眼前利益的種種做法正在破壞整個產業的長遠發展。
東軟總裁劉積仁毫不留情面的提出,“中國軟件企業是幼稚的”。或許來自軟件業的他并沒有好意思將“幼稚”這個詞用到整個行業身上——當他們以為自己已經長大的時候,他們其實依然幼小。
雖然國際化的聲音在降低,但是如何培養、吸收國際化人才是國內企業應該思考的問題。例如,2004年,TCL并購了阿爾卡特手機,但是缺乏國際化人才卻成了新的合資公司的發展難題。
而在行業信息化領域,人才,特別是既懂IT又深諳行業及相關業務“行業型信息化專家”有著需求迫切,傳統行業信息化的成功與否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有否“行業型信息化專家”。
這些問題將在2005年繼續。
在國內廠商無法馬上培養起核心技術的情況下,門檻相對較低有差異化文章可做的“服務”是否將是中國IT市場的下一個機會?
“書到用時方恨少”
并非整個中國IT市場都這么灰色。
2004年,mp3仿佛是在一夜之間賣遍了中國的大街小巷。這種小玩意兒成了“消費電子”熱鬧興起的形象代言。技術的融合帶動新的消費電子應用是市場迅速擴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影音結合產生了手機的新賣點。手機集成照相功能已成潮流,500萬像素的拍照手機也在2004年面世。
雪崩式的需求增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根據IDC研究結果,從目前為止到2008年整個消費電子產品市場高達5千億美金,數碼相機銷量超過傳統相機。另一方面,當整個互聯網、網絡、通訊等等設施不斷滲透到生活的各個環節時,傳統的家電廠商發現相關的產品又有新的發展空間出現,這是很有意思的市場驅動型發展。
DV、數碼相機的需求增長勢頭生猛,華旗副總裁侯迅甚至在“財富年會”上公開呼吁,“國內數碼相機市場無可限量,請國內IT業‘老大哥’們予以重視”。
由于不用向誰交專利費,“門檻”低的mp3成了亮點。但同時,“門檻”本身卻成了問題,官司不斷。位于深圳一家小企業的朗科成了主角,他在和另一家消費電子企業華旗打了“專利”官司后,居然被“假專利”傳聞所困擾,接著他又開始狀告國外消費電子巨頭索尼侵權,不知是出于策略、勇氣還是愛好?但終歸這是一件好事,誰搶到了“門檻”,誰就將占先機。不管官司結果如何,最起碼提高了知名度。
華旗在2004也頗引人注目,不但在mp3潮流里“名利雙收”,更引人矚目的是,這家發展迅速的“小企業”,居然也開始了“國際化”旅程;而另外一家消費電子企業朝華科技在3年來的發展也頗令業界尊敬,2004年更是又上臺階,橫向拓展。
這幾件事情都值得來年繼續期待和關注。
我們注意到,消費電子企業族群的頂部是日韓系大廠,中部是長虹、海爾等本土大廠,底部是眾多新興企業,小,但沖勁足,他們敏感地把握市場機會,國內外傳統IT廠商雖對消費電子垂涎不已,但尚無建樹。Sony、三星等日韓系大廠主導市場,牢牢掌握了消費電子的高端、引導著潮流,他們站在價值鏈的源頭。在“IT兩會”的“3C融合”論壇上,資深人士指出,“核心技術正在影響甚至加重國內廠商的進入成本,也使得我們看到國內廠商正在喪失著一個新的市場機會。”
消費市場有著高附加值,國內廠商由于缺乏有力的品牌支持,只能采用低價策略,追求銷售量;而國外高端品牌利用品牌的高附加值,產品價位高,追求高利潤率。顯而易見,對于高利潤高回報的國外品牌,渠道會更有熱情。而對于國內廠商,品牌價值非一日之功,“書到用時方恨少”。
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
這些新興企業在消費帶電子市場的機遇很像當年的長城、聯想、方正等廠商在中國PC市場的興起勢頭,他們面臨著大好市場機會,但是他們也面臨著低品牌價值,核心競爭力的缺失的問題。他們享受的只是市場機會,強大的本土營銷讓他們得以高速成長,他們的成功應該更多歸結為對機會的把握能力。
我們假設華旗、朝華、朗科有一天成長成了“聯想”,他們會重復今天“聯想”們所遭遇的困難嗎?后來者會否“以史為鏡”呢?
千年大道走成河
2004年的網絡與通信繼續著2003年的輝煌與夢想。中國固話手機用戶雙雙突破3億,利潤豐厚,“肥得流油”。
電信業繁榮得益于壟斷瓦解引入競爭。競爭使四大電信巨頭急速擴張,隨著網的擴張,ARPU值下降給電信業前景染上陰影。于是網絡業(運營商稱為增值業務)成為電信運營商爭奪的新戰場:網游、IM、下載、網絡電話、網絡電視令人眼暈。
電信及其增值業務帶來了網絡領域的整體繁榮。僅2004年上半年全國累計發放的各類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已經超過11000家,占總數最大份額的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信息服務類業務。SP成為這個時代的“暴發戶”。
但是增值業務只是對資源的簡單利用,是典型的“資源經濟”。大家的業務如出一轍。2004年增值業務的規模是4550億,而分成給增值業務的企業卻只有一兩百個億的規模。可是我們的小SP照樣活得有滋有味,十幾個人的研發團隊就能賺錢,SP們對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依賴至極。
這對繁榮的增值業務市場是莫大一種諷刺。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2004年8月。中國移動成立了一家叫做卓望科技的公司,實際就是一家大SP。這一舉動被很多SP惶恐地稱為“流氓”。這意味著,在未來的產業鏈中,SP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成功地開拓了電信增值應用模式,可以“功成身退”了,而電信運營商自己將“親自”肩負SP的使命和利益,大的CP(內容供應商)呼之欲出。
網絡業與通信業新格局構成了新型產業鏈:運營商、SP、CP相互博弈。雖然擁有帶寬資源的運營商目前主宰市場,但是資本的力量正使CP迅速膨脹,一旦最終用戶數量超過臨界點,運營商將不再是老大。
與繁榮應呼應的是,資費成了大問題,各種“套餐”和所謂“優惠”并不令消費者們滿意,呼聲甚高的“單向收費”一直懸而未決,互聯互通的結算方案也遲遲不肯出臺。
在網絡之上,雖然境外投資者可能至今仍然不清楚中國人為什么這樣鐘情短信和網游。.但正因為短信與網游,中國.com再一次獲得了投資者的信任。以“攜程網”在納斯達克上市為序幕,盛大、億龍等.com相繼登陸納斯達克為高潮,中國.互聯網迎來了所謂的“第二次熱潮”。
.com的創造性得到了認可。
但分析師卻認為,“是投資的周期性使然”。一般來說,基金的運作周期大約是5到7年,“一般后兩年投資者就開始考慮收回投資,套現走人”,而中國互聯網的風險投資又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現在,“正是早年網絡企業的投資者退出的時候,也是他們重新開始的投資的時機”,對于網絡企業,是個機會。
多年媳婦熬成婆,千年大道走成河。
然而,我們無法預測資本市場的未來,宿命般的周期性衰退會不會再次降臨?什么時候降臨?互聯網的泡沫在哪里?明天,這條河將流向何方?
在2004的復蘇中,一面是從一種痛苦到另一種痛苦、從一種掙扎到另一種掙扎,另一面是新興機會的把握者正在面臨新的歷史機遇,這其中,成長是共同問題。不論是傳統IT、網絡與通信還是消費電子,機會都不可以是唯一依賴,氣侯不再重要。
IT已無季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