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胡向東,是在廣州石牌西路怡東電腦城他的公司里。不大的房間里,正面和右面的墻上掛滿了錦旗,左面的墻上貼著比較“有頭有臉”的大客戶名單,共有323家企事業單位。工作臺上幾臺電腦是打開的,機箱外連接著正在維修的硬盤,屏幕上正快速地滾動著莫名其妙的測試數據,一派“生意興隆”的景象。
“因系統崩潰而被多方宣告‘醫治無效’的硬盤,后來竟被廣州一個叫胡向東的數據恢復高手神奇地修復了。”這是很多客戶對他的評價。NOVELL公司稱他是國內最優秀的服務器修復專家之一。戴著眼鏡的胡向東看上去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很健談,50歲上下的年紀,思路卻像年輕人一樣敏捷。與很多發燒友出身的小老板不同,他是一個科班出身的行家,“道行”很深。
12年前丟掉鐵飯碗
胡向東曾經在海南當了10年知青,1979年考上了大學,1983年畢業后被分配到了廣州市計算機應用研究所,從事軟件開發和數據處理,一干就是9年。胡向東說,他是學數學的,學的是數論,因此對數據結構有著濃厚的興趣。他開發的軟件多次獲得廣州市科技進步獎和全國優選與經濟數學研究會成果獎。
1992年1月,他與兩個朋友合伙投資30多萬元,成立了廣州正大電腦應用與數據修復有限公司,這是全國第一家專門從事電腦數據恢復的公司。“但當時人們對數據恢復的概念還很陌生,公司主要還是以開發應用軟件為主,數據恢復為輔。”
“那時工資和職務都沒了,連單位分配的房子也退還了,只保留了工程師職稱和黨籍。”但胡向東不后悔,因為他覺得“電腦應用與數據恢復是雙胞胎”,電腦跟人一樣也會生病,也需要醫院和醫生。他相信“數據恢復必然會成為大眾的需要,而‘大眾的需要’當然有市場潛力。”
1994年,公司業務好轉起來,但是后院卻起了火——他的合作伙伴鬧分家。市場上也出現了屬于胡向東獨有的未公開的技術,原來胡向東開發的數據修復軟件被那兩個朋友拿走單干去了。1995年上半年,胡以標的30萬元將昔日的合作伙伴告上了法庭,此案成了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第一案,后來雙方庭外和解。
打出知名度
打完官司,胡向東決心以自己的獨門技術立足,他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市場推廣。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國內無人從事數據恢復行業,數據出問題時只有拿到國外去修復。胡向東感慨地說,公司當時生意慘淡,每月兩三千元,還不夠支出啊。
跟NOVELL公司的合作,使公司知名度大增。1998年6月,在一個朋友的指點下,胡向東奔赴北京NOVELL公司,向他們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能,希望他們能夠把自己推薦給有數據恢復需求的客戶。
那次,胡向東帶去了七八個筆記本,里面記錄著他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編寫的數據恢復軟件,包括大量的修復案例。為了驗證胡向東的能力,NOVELL公司的專家故意毀掉了一臺服務器,結果胡向東當場把損壞嚴重的數據恢復了,贏得專家的贊許和掌聲,他們認定胡向東是國內最優秀的NOVELL服務器修復專家。
從那以后,在遇到服務器客戶求助數據恢復時,只要NOVELL無法解決,就一定會把客戶“推”給胡向東。由于NOVELL的推薦,又加上多次成功恢復的案例,胡向東的名字走向了全國。不少外地的客戶也慕名前來,其中還包括國家機關和金融系統的某些單位等。互聯網的興起也是讓他的名字插上翅膀的重要原因。在互聯網沒有普及時,一個公司的名聲主要靠口耳相傳,如今,網上的信息流傳很快,這幫了他很大的忙。他還曾在許多搜索引擎里投資關鍵字排名。知名度大起來之后,胡向東的生意日漸紅火。
最“露臉”的“大活”
記者一直對墻上的錦旗感到好奇,談起這些,老胡的表情頗為驕傲。
他指著右側墻上那面落款為“北京國誼賓館”、正文為“修復技術精湛,妙手造福客戶”的錦旗對記者說,那是最讓他“露臉”的一單“大活”。
1999年3月,人大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國誼賓館承擔了廣西、云南、貴州、天津四個代表團的接待任務。在閉幕式前兩天,國誼賓館的服務器崩潰了,四個代表團成員在該賓館的所有住宿登記以及費用統計等重要資料全部丟失。此事驚動了人大會務組,而負責會議電腦系統維護的某公司總經理也毫無辦法。會務組的工作人員緊急聯系服務器提供商NOVELL,NOVELL推薦了胡向東。
3月13日傍晚6點鐘,剛剛下班回家正要煮飯的胡向東,接到了人大會務組的緊急電話。老胡連飯都沒吃,立刻趕赴白云機場,買了8點鐘的機票直飛北京。11點多到了北京,人大的車子已經在機場等候,直接把老胡送到國誼賓館。老胡連續工作了30個小時,15日早上6點終于恢復成功,趕在了人大閉幕式之前。
“有多少人能親自為全國人大服務呢?” 胡向東反問記者。

